为4300多万亩小麦守好防线-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5/07 08:30:10
来源:安徽日报

为4300多万亩小麦守好防线

字体:

  暮春之时,江淮大地的麦田泛起层层绿波。在庐江县的一处农田,蹲在田埂边的农技员拿着一株麦穗查看苗情。不远处,植保无人机升空,薄纱般的水雾中混合着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喷洒而下。

  进入4月以来,这样的防治场景每天都紧锣密鼓地在江淮大地的麦田上演。当植保人员穿梭在农田里,当植保无人机掠过麦浪,当监管平台的数字不断跳动——这场与赤霉病较量的“保卫战”,更诠释着这样的道理:每一场丰收的背后,不仅需要拼尽全力,更是一场基于科技强农的体系化能力的大比拼。

  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而我省也克服南涝北旱、高温热害等不利影响,总产连续8年站稳800亿斤台阶。

  但绝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了。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尤其是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唯有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才能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此外,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既要“人努力”,还要“天帮忙”。近年来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不确定因素很多,必须立足于抗灾夺丰收,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安全系数打得更高一些。

  赤霉病,这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病害,可防不可治,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和农户收益。目前,我省小麦正值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期。

  今年我省在地小麦面积有4300多万亩,必须千方百计、毫不放松抓好农业防灾减灾,才能确保夏粮生产首战告捷、高位丰产。

  继4月15日我省在合肥召开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后,4月17日至18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同样在合肥召开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现场会,观摩赤霉病等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控作业现场,动员安排小麦“一喷三防”工作。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今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地仍有大面积流行风险,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据近期菌源量等因素分析研判,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发生形势严峻。”省植保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秋种小麦播期拉得长,当前小麦生育进程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气象条件较为适宜赤霉病发生,各地一定要高度警觉。

  有收无收看天气,多收少收看植保。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如今,我省粮食生产病虫害的防控布局、防控技术、防控措施都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成熟。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作为粮食稳产保供的‌重要措施,建立‘事前谋划部署、事中全程监管、事后效果评价’闭环机制,为江淮粮仓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为黄淮麦区赤霉病防控提供了安徽方案。”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表示,面对赤霉病防控新形势,我省将准确把握病虫害防控形势,全方位落实落细防控措施,选好药剂、选好机具、选好时机,确保防得住、防得好、防得实。

  植保中的新质生产力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我省十分重视小麦赤霉病防控。为了时刻绷紧防控这根弦,全省层面的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或培训会年年举办,今年有何新亮点?

  今年的小麦赤霉病防治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更多的各种病虫害智能监测和防控设备、新药剂、新方案,植保工作的“科技感”更足,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植保效率,助力“精准防控”“智慧防控”。

  在新型施药器械领域,植保无人机无疑是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创新。“这款P150 Pro农业无人机是我们的‘明星产品’,具备喷洒、播撒、运输、航测四大功能,最大载重可达80公斤。”极飞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款无人机最大喷洒流量达到每分钟32升,且药液颗粒大小可在60微米至400微米之间调节,满足小雾滴细腻精喷与大水量强力穿透等多种植保需求。同时,内置了农田测绘功能,可实现高清地图拍摄,帮助用户摆脱传统人工测绘的烦琐与高耗时。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农业也成为AI技术广泛应用的场景,“新农具”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比如虫情测报,现代植保早已进入信息化阶段,病虫害监测预警准确率更高、发布更及时,再也不是植保人员手拿小本、站在田间数虫子的场景。

  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的AI多模态大模型虫情测报一体机打破了“人海战术”与“单点监测”的局限,达到全域无死角虫情监测效果,实现害虫发生动态的实时感知、精准预测、科学决策。“通过AI赋能,这款机器还可以基于虫情测报,综合考虑气象对喷药效果的影响,构建农事气象适宜度分析模型,指导施药等喷防类农事安排。”该公司解决方案总监徐轩介绍。

  “今天天气适合飞防吗”“小麦赤霉病有哪些防控措施”……安徽中昆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展示的AI农情监测机器人吸引不少植保工作人员前来“提问”。

  “这款机器人是我们公司最新研发的成果,应用了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高级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中昆科技副总经理方耀晖告诉记者,该机器人可以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与农民进行沟通,提供种植建议、预警信息等服务,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不落一村、不漏一田

  近年来,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江淮大地上蓬勃发展,在植保工作中发挥重要力量,助力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相较于种粮大户,小农户往往只有几亩到几十亩的田块,购买植保无人机的成本投入高,而飞防组织一般单独给小农户提供防治服务积极性不高。如何让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好地服务小农户,让喷防服务范围更广?

  近日,在长丰县罗塘乡的一处农田里,种植户窦家友一大早便来到现场,等着无人机到自家田地开展作业。“我今年种了30多亩小麦,飞防组织给附近大户打药,把我家的地也一起打了,药是政府提供的,省时省工,钱也省了。”窦家友说。

  合肥市推广“以大带小”防控模式,让飞防组织在为种植大户喷防时,为周边小农户开展代防代治,有效破解了小农户“谁来防、谁来服务”的难题。

  “小农户不花一分钱!农药是政府集中采购的,防治服务费也由政府统一补贴给飞防组织。飞防组织服务时更加连片、操作更方便,服务面积也增加了。”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书记王传芹表示,此模式能有效解决小农户的植保服务需求,确保赤霉病防治工作能做到不留死角。

  庐江辉隆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打造的“辉隆五好”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也是破解传统农业“小而散”难题的一种探索。

  “植保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一环,以此为纽带,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实践应用模式,让粮食‘种得好、管得好、收得好、加工好、卖得好’。”安徽辉隆集团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杨东强介绍,近年来,辉隆以种、药、肥绿色解决方案和产品供应为抓手,同时嫁接银行、保险、飞防和农业机械等服务,初步构建了“耕种管收售”全周期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农业服务由单一碎片化向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延伸。

  “我们及时组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确保关键好用技术真正落到田头。”潘鑫表示,目前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16个夏季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组,对各地进行技术巡回指导和服务。小麦主产县实行网格化包村包户,县包乡、乡包村,辐射带动其他主体和农户,实现全覆盖。绷紧防控这根弦,以“时不我待”的劲头,确保防控不落一村、不漏一田。(记者 许昊杰)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