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全维度 攻坚勇转型
近日,总投资12.5亿元的康泰斯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成功取得环评批复,为全面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的快速推进,得益于阜阳“星期六会商”机制的高效运转。
阜阳推行的“星期六会商”机制,高效解决了企业在“人地钱、水电气、能评安评环评、创新平台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地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一个缩影。
在阜阳,创新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唯新方能快”成为普遍共识。阜阳明确“创新驱动”攻坚路径,打出一套强有力的创新“组合拳”:大力实施产业培育和企业引育,以产业链思维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集成发展。
今年前三批省开工动员项目,阜阳有133个,其中,制造业项目81个、占比超六成。2025年第二批重点项目中,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08个、总投资346.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1个、总投资205.4亿元,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个。
此外,“一链一策”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行动,培育一批工业精品和标志性产品……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阜阳制造”焕新升级为“阜阳智造”。
今年上半年,阜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这份亮眼的“期中答卷”,背后的逻辑在于一套贯穿发展全局的创新体系。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我们坚持理念更新,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融入,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阜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飞介绍,一是更新理念,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推动8个县(市、区)与沪苏浙县区全面对接;二是焕新机制,搭建21个跨区域重大平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三是产业对接,紧盯沪苏浙产业外溢,已落地797个长三角项目,引入立讯精密等头部企业;四是民生共享,实现116个事项“跨省通办”,成立103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让群众共享长三角发展红利。
在深化对外开放、融入长三角的同时,阜阳更注重将外部机遇转化为内生动力,在内部推进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阜阳大力实施工业投资千亿计划,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优化、未来产业培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坚持“南进、西扩、北拓、东优”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不动摇,推动交通物流、商贸文旅、产业科创、社会事业等城市整体能级全面提升;在乡村振兴推进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区域性农业强市。
今年上半年,阜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居全国第92位、全省第4位、皖北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技改投资增速等4项指标居全省首位,工业投资增速等13项指标位居全省前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等21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与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阜阳深知,唯有持续激活创新引擎、不断优化发展生态,方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
记者 安耀武 李鹏 任秉文